top of page
Trophies

​成果

「A家‧遊戲」 對香港小學生身體能力及活動水平的初期觀察

是次研究共有119名小學生參與,他們的平均年齡為7.4歲。研究團隊對他們進行了身體型態、身體健康和活動水平的評估。在第一次測試時的最大心率往返跑測試(Yo-Yo測試)中,參與者的運動最大心率達到168.7 ± 26.3 bpm,接近他們最大心率的80%。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方針,學齡兒童應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身體活動(MVPA)。然而,本研究中的所有參與者都未能達到這一標準。參與者平均每天僅進行34.6 ± 19.5分鐘的充分活動。通常,參與者在週末會比平日在學校時(星期一至五)更為活躍。


參與者每天的大部分時間(約19小時)都處於靜態活動狀態,如:坐著和躺著。平均每晚睡眠時間為7.9小時,因此可以預計參與者每天有約11小時坐著進行日常任務。

研究數據顯示,參與者表現出高水平的內在動機,其次是認同調節、內攝調節和外在動機。從數據顯示小學生在參與運動時更多依賴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他們在運動和身體活動中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了高度滿足,所有三種心理需求與他們的動機都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性。然而,雖然父母對自己的自主支持與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相關,但就未有與任何類型的動機產生任何直接的關係。

所有參與者在三個時間點上完成了體能測試。在力量和心血管健康測試中,他們的表現穩定。然而,特別是在T2的Yo-Yo測試中,他們的總跑步距離在T2時與T1相比有顯著的提升,他們亦能適應了更高的運動強度,平均運動心率超過85%。總體而言,參與者在T2和T3的表現優於T1。
 

另外,85%參與者完成了7天生活紀錄的項目。參與者普遍花更多時間進行輕度身體活動,當中的轉變有可能與步數增加有關。鑑於參與者每天只有30以下分鐘的活躍時間,建議實施增加兒童中等至劇烈身體活動(MVPA)的策略,以確保他們達到每日活動指南。
 

研究顯示,HAC-Q和HAC組別在進行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MVPA)方面比其他組別有更好的改善,平均HAC-Q增加了每日約7分鐘的MVPA時間,HAC組則增加了約6分鐘。相對而言,對照組在8 星期後 (T2) 的活動時間下降了約8分鐘的MVPA時間,而這個下跌的趨勢持續到第三階段(T3),對比基線(T1)相差少約14分鐘。

此外,兒童的內在動機和自主感也有顯著的變化。所有接受了網上資訊的群組(即HAC-Q: 運動選擇+指導提示 、HAC: 有運動選擇及Q: 有指導提示)的學童都能在整個16星期的研究過程中保持較高的內在動機,而對照組的學童則出現了下降的改變。雖然在第二階段的下降不算太明顯,但到了第三階段時,下降的幅度變得明顯更大。學童家庭在沒有接受相關資訊的情況下,相關學童對參與體育活動的內在動機都明顯出顯下降,這情況與其他過往類似的研究有相近的結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那些家長接受了指導建議(Q: 有指導提示)的兒童顯示出自主性增長的趨勢,這在其他組別中並沒有發現。


結論: 
「A家‧遊戲」的研究為網上活動對兒童在家運動提供了理論實證,亦為根據自我決定理論而設計的網上活動提供了指導性的分析。研究顯示提供網上運動選擇可以改善學童的整體活躍時間和運動的內在動機,而配合給予監護人對學童的指導手法的資訊,更能發揮網上資訊對學童在家運動的成效。研究的結果更明確地指出一般學童在未有接受相關的干預時,學童在身體活動水平和內在動機都會出現持續的下降趨勢。綜合以上資訊,是次研究認證了基於自我決定理論而設計的網上運動資訊能有效地鼓勵兒童以更活躍的生活方式成長,而當中運動選擇和指導提示的組合是四組別中最佳成果。為學童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家庭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網上資訊可以是現今社會易於發展的手法。

bottom of page